新华社客户端天津3月21日电 3月19日,著名出版家、作家聂震宁携长篇小说《书生行》及《阅读力》系列作品亮相天津,在天津数字出版产业园与内山书店两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,这位身兼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主任的七旬学者,以出版家、作家、阅读推广者的三重身份,与天津出版界同仁及读者共探阅读力对现代社会的深层价值。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张云峰出席活动并陪同聂震宁参观、交流。
聂震宁的职业生涯始于20世纪80年代文坛,其短篇小说《长乐》至今仍是文学选本常客。90年代转型出版领域后,他掌舵人民文学出版社期间引进“哈利·波特”系列,推动《历史的天空》等三部作品同获茅盾文学奖,开创中国出版界多项创新模式。2007年,他联合30位政协委员提交全民阅读提案,促成国家级阅读推广体系构建,被业界誉为“中国全民阅读奠基人”。
在天津数字出版产业园的专题讲座开始前,聂震宁面对天津出版同行,满怀深情地回忆起当年与天津出版传媒集团的交往经历,随后他以“阅读力:编辑出版人的核心素养”为题,阐述了编辑需具备文本解析、价值判断与创新转化三重能力,提出“编辑应从知识搬运工升级为文化赋能者”。下午转场内山书店,他与青年编辑、读者围炉漫谈。
《书生行》这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长篇力作,源自作者初中时代亲历的雨夜场景:雷电交加中,老师为学生诵读《海燕》的震撼画面。小说聚焦20世纪中期广西沂山中学的教育实践,通过秦子岩、舒甄好等名校毕业的教师群像,展现特殊年代知识分子的教育坚守。书中嵌入《教育诗》《牛虻》等经典共读场景,将阅读力培育与人格塑造深度融合,被评论界称为“中国版《教育诗》”。
面对“图像时代为何坚持文字阅读”的提问,聂震宁提出“读以致知、读以致用、读以修为、读以致乐”的认知体系。他强调:“深度阅读是维持人类思维力的基本路径,快餐式信息获取无法替代系统性知识建构。”他建议读者采用“朱子读书法”处理经典,将快读与精读结合,使阅读从“消耗性学习”转变为“再生性能量积蓄”。
《书生行》创作研讨会上,教育学者指出该书填补了我国教育题材作品中对“师爱”书写的空白。聂震宁回应道:“真正的教育者如同书中老师,不是点燃自己照亮他人,而是用理性之爱唤醒每个生命的火种。”此刻携书重返津门,恰似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致敬——既是向启蒙恩师的献礼,亦是对全民阅读理念的生动诠释。(完)